登录      注册 ,网站注册用户数1466
快来加入官方Q群吧!
您的位置: 首页 > 转载 > 杂谈 > 写作中深刻的思想「洞见」都是从哪儿来的?

写作中深刻的思想「洞见」都是从哪儿来的?

2016年7月11日 来源:知乎日报

洞见是如何产生的?

魏剑峰,个人微信:the_great_ennis

在大大小小各类英语考试中,GRE 写作可能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一个项目。因为它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论证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为很多人所欠缺。我们会发现不少作文题目即使用中文写也未必能写好,用英文更是困难重重。对于写作而言,最难的部分往往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思想观点以及分析论证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充满洞见(insight),思想深刻(profound)的文章?我们需要在平时做哪些准备?

如果我们用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来比拟听说读写过程,那么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模型:

article_20160711-2_2.jpg

其中,写作属于信息输出,而制约写作输出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信息输入(知识储备)以及信息处理(思考方式)。

1.信息输入

知识储备是高质量输出的基础。所谓的“真知灼见”,往往是对大量知识和经验总结之后得到的规律。很多人在拿到作文题目后感到无从下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所写话题没有足够的素材准备,导致无法打开思路。举个例子,有这样一道 GRE 作文题目:

Truly profound thinkers and highly creative artists are always out of step with their time and their society.

真正见解深刻的思想家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艺术家们总是与他们的时代和社会格格不入。

对于题目中“真正见解深刻的思想家”以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艺术家”,你能想到几个?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他们与时代和社会格格不入的表现都有哪些?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写作时就很难做到言之有物,要写出充满洞见的文章更是无从谈起。大部分的考场写作都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没有事实论据支撑的道理将会显得苍白无力。积累足够多的“事实”,才能更好地讲清“道理”。

对于考场写作来说,大部分话题都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比如教育、时尚、商业经济、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因此,写好此类话题的关键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怎样积累人文社科领域知识?

大量阅读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章和书籍(非虚构类)是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能够实现素材的快速积累,我们可以采取“从点到面”的阅读方式。这里的“点”是指外刊,“面”则是相关领域的书籍。

外刊是一个非常棒的了解世界,增长见识的工具,它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密度大,能够让读者在最短的篇幅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外刊对于写作的帮助在于,它可以扮演“话题导论”的角色,能让我们对很多写作常见话题有一个快速的了解。比如你可以在《经济学人》上看到大量关于教育公平、科技发展、平权运动、社会变革等话题的报道和讨论,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让你对它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但如果要做到对一个话题有深刻的理解,仅仅阅读外刊还不够,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领域的著作,由此来加深理解。

举个例子,AI(人工智能)是今年非常火的一个话题,媒体对它的报道也连篇累牍(比如下面这篇)。但如果你希望对这一话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应该去读一读相关书籍,比如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杰夫·霍金斯的《智能时代》(On Intelligence)(注:原文中的书名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它是雷·库兹韦尔写的。),或者是凯文·凯利的《失控》(Out Of Control)以及《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通读完这些书籍后,你会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写起这一话题的文章才能游刃有余。

article_20160711-2_3.jpg

除了大量阅读文章和书籍,还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对某个特定主题进行针对性学习。举个例子,假如你对 affirmative action(反歧视行动)这一话题感兴趣,可以尝试着搜索 "What is affirmative action",在返回的结果中可以看到谷歌和维基百科对此的详细解释。

article_20160711-2_4.jpg

要了解外刊对一些特定话题的解读,还可以搜索“话题名称 + 外刊名”,比如搜索"affirmative action the economist",你会看到《经济学人》对于反歧视行动这一话题的文章和报道。

article_20160711-2_5.jpg

2.建立知识点的联系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高质量输出的基础,那么对知识处理的方式则是产生高质量输出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例如中学时期同一个班级所有人用的教材都一样,上课的内容也相同,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有些人连简单的知识点都掌握不了?造成这种理解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的人对输入信息的处理方式迥异。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消极学习者和积极学习者两大类。

消极学习者只会机械地堆砌所接受的信息,而积极学习者则会思考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在单词记忆上可以得到体现:同样记忆一个新单词 preposterous(荒谬的,愚蠢的),消极学习者仅仅满足于记住单词的释义,但积极学习者会进一步思考单词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比如由 preposterous 可以联想到 "absurd, farcical, foolish, irrational, ludicrous, ridiculous, senseless, silly" 这些近义词,并且还可以比较这些单词的异同,根据其应用语境进行造句练习等。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单词,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学以致用。

article_20160711-2_6.jpg

积极学习者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

article_20160711-2_7.jpg

只有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经验,对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才能产生创新。

由这一原理出发,我们要学会对文章和书籍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这些零碎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思维导图。

article_20160711-2_8.png

初学者读文章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单词和句子上,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很多人一篇文章读完后只记住了几个单词或者短语,对文章的中心主题、篇章结构、论证方式、段落承接等特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者才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一味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就会因小失大。

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画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跳出一词一句的细枝末节,站在篇章结构的角度对一篇文章进行审视,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大块头书籍阅读。每次读完一本书后,尝试着将书中主要观点以及读书笔记提取出来加入到思维导图中,中间如果有记忆模糊的地方再回去重新读一遍。这样的阅读方式比起浮光掠影地翻完一本书,效果要好很多。

除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所学到知识教给别人,同样也能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高手往往有能力将艰深晦涩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他们对知识透彻的理解。

article_20160711-2_9.jpg

尝试着将你在书上看到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教给其他人,教的同时你会开始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如果你能将一个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那么你对它的理解也就过关了。除了教之外,还可以将知识经验总结成文章分享,这对增强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总结:

洞见产生的基础是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信息处理方式,对写作话题深厚的素材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有意识地阅读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章和书籍,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书中的概念和逻辑进行整理,并尝试着将它们教给其他人,这些方法能够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写出见解深刻的文章。

   

0/255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为您推荐
蘑菇街
Copyright © 2014-2024 森林的角落 , All Rights Reserved